數位世界的原住民和新住民

數位化
邏輯酷
2021年3月16日

數位世界在我們周圍不斷增長和變化,許多人認為這會導致許多困難和挫敗感,但年輕一代認為這是自然不過的生活方式。

在 2001 年撰寫的一篇文章中,美國教育家、講師和作家 Marc Prensky 以“數位原住民”和“數位新住民”這兩個術語來描述這兩個群體,並解釋了為什麼他們的差異會導致如此多的教育問題。

年輕一代成長於(或直接出生於)一個從小就被數位工具包圍的世界,像是電腦、網路攝影機、智慧手機或網路。孩子的大腦是可塑性的,這意味著他們會適應這些工具的使用,他們會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和學習,與前幾代人相比,他們與科技的關係也不同,甚至一些研究甚至表明他們的神經結構可能會發生變化,而這一代人我們就可以稱為數位原住民。

這些數位原住民中,年齡最大的一代是千禧世代,也稱為 Y 世代,他們出生於 80 年代初至 90 年代中期(他們被稱為千禧一代,因為他們在千禧年左右開始進入成人社會),他們中的許多人雖然成長於沒有太多數位設備的童年,但他們依然在生命中相對較早期就接觸數位文化。緊隨千禧世代的是 Z 世代,他們出生於 90 年代末至 2010 年代初期,並且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會使用網路。最近的一代則是 Alpha 世代, 出生於2010 之後,其中大部分是千禧世代的孩子。

穿著藍色襯衫的繪圖男子指著帶有藍色移動圖示的木板

與原住民有大不同的是新住民,指的就是那些成年後才學會使用數位設備的那幾代人。就像語言學習一樣,大腦會區分童年和成年時期學到的知識,並以不同的方式存儲信息。在現實世界中,移民總是帶著外國口音,同樣地,數位移民也可能與數位原住民有不同的表現,他可能會學習現代技術(甚至可能學得比年輕人更好),但他仍然會以略有不同的方式使用它們。舉例來說,辦公室工作人員打印文件進行校對並用墨水標記錯誤,而不是在電腦上使用軟體的校對功能;或者年長的親戚,他打電話給你,問你是否收到了他發送的電子郵件等等。即使是最勤奮的數位新住民也會偶爾碰壁,並且通常也不會對 Facebook、Twitter 和 Instagram 的確切用途有一個完整的了解,以及現在到底流行什麼。

當年紀較長的數位新住民試圖教數位原住民時,通常會遇到科技上的困難,這種世代差異成為學校的一個問題。數位原住民從早年開始就習慣於快速接收和處理訊息,先看圖表或圖片,然後才閱讀說明。他們習慣於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習慣一邊聽音樂一邊學習或做其他事情。上網時,他們不是通過逐章閱讀來學習,而是通過隨機瀏覽網頁,一頁連結到另一頁,將所需資料放在他們的腦海中。正因如此,傳統教學法緩慢的教學速度,還有嚴格的線性邏輯和“怎麼說就怎麼做的”的方法對他們不起作用,因為傳統的教學方式與他們成長的背景已大不相同。

我們邏輯酷認為讓數位原住民學習數位素養以培養他們未來所需技能很重要。我們的年輕培訓師擁有與他們的想法,並且會根據孩子們本身的學習方法和節奏,趣味性地傳授他們的知識。我們為期 4 至 5 個月的課程教授程式和其他數位學科,例如影片製作和機器人技術,以及,我們的 6 至 10 節的研討會讓孩子們能更快地深入了解其他有趣的主題,例如手機軟體開發、3D 設計、數位插圖和 Minecraft 模組。 歡迎註冊我們的課程或工作坊,了解我們行之有年、針對數位原住民開發的教學方法!

課程: https://www.logiscool.com/tw/courses  

工作坊: https://www.logiscool.com/tw/workshops